朱厚熜则安慰他:“你放心吧,朕会与母后说明,以后不会再宣你进宫了,此事朕自有处理方法,莫要再管了。”</p>
见他这么说,李乘风只能暂时退下,等日后再议。</p>
……然而之后李乘风便后悔了,他怎么也没想到,皇上竟然会心血来潮搞这一出。</p>
时隔多日,总算是又一次百官上朝,内阁首辅张璁刚要上前,突然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平地丢了个炸弹。</p>
“朕打算邀各地宗室携七岁以下幼子进京,商议过继之事。”</p>
满朝文武都懵了,鉴于嘉靖积威已久,官位小一点的都没敢吭声,只是死死盯着前方,看内阁大佬们有什么举动。</p>
内阁也被打个措手不及,张璁第一反应是皇上是因为不想成亲,在跟他们赌气较劲。先放个大招,然后两边互相各让一步,毕竟这种操作也不是第一次了。接着又反应过来,不对啊,百官们都在此地,难道皇上就不怕弄巧成拙吗!?</p>
他还没开口,天工局夏言就出言反驳:“皇上何出此言,天子春秋鼎盛,哪有过继藩王儿子的道理!若是日后真有龙嗣诞下,那过继之子又如何安置?古有宋仁宗为鉴,还望圣上收回成命!”</p>
这里指的便是宋仁宗因无后,将宗室孩子接回宫中按皇子抚养,结果有了亲生儿子,便将人又送回去了。最后唯一的儿子早夭,没办法只能再将之前的孩子接回来立为太子,也就是之后的宋英宗。这一前一后下来,英宗与仁宗心生间隙,最后想强行认亲爹,但为人手腕又不行,与仁宗老臣关系很僵,没当几年皇帝便因病去世。</p>
别看夏言平时不理朝政一心钻研,但本质上还是那个直言进谏,一心为国的夏公谨。遇到这种事,旁人也许还会顾虑些许,他是绝对要站出来的。</p>
有了夏言的开头,其他胆大的官员也都纷纷要求皇上收回成命,不管怎样这听起来也太扯了。</p>
朱厚熜却不为所动,依然是那副淡漠的模样:“朕梦中受天人感应,领祖宗之命。已决定待发出家,不问男女之事。此事朕心意已决,众卿莫要再劝了。”</p>
百官们愣住了,不由纷纷朝钦天监监正怒目而视,此人现在兼管全国宗教,本身据说也是个道教徒,一定是这奸佞小人将皇上带到如此境地的!</p>
钦天监监正:“……”我冤!!</p>
嘉靖趁热打铁,继续道:“既已如此,就按照之前说的,让宗室之子入京,此事交由内阁商讨,退朝吧。”</p>
大明官员此时都有些懵,你说若是不让宗室来吧,皇上万一真的清心寡欲一辈子,一直无子民心也不稳;可若是让宗室来,朱厚熜才二十多岁,又不是生不了,万一以后后悔那不一样是动摇国本。</p>
而此时谁都没注意到,官员队伍后方的李乘风,紧紧皱着眉头,怔怔的望着地上发呆。</p>
之后的几天,朝廷依旧是乱成一锅粥,甚至两宫太后都惊动了。但与以往那样,嘉靖又风吹雨打,我自佁然不动哦,最后的结果也是一样,皇上再一次获得了胜利。听闻朱厚熜在蒋太后寝宫外站了整整一夜,最终将太后说心软了,只有一个条件,那便是过继来的皇子要交由她亲手抚养。</p>
天家自己都同意了,旁人也没什么好争的,于是礼部和内阁共同就过继资格展开讨论。有的说应该学宋仁宗,从边远的旁系血脉过继,这样可以杜绝藩王有不臣之心。很快便有人反驳,大明宗室与宋初可不一样,老朱家有几户出了名的能生,如果从旁系选,标准又是什么?人是否太多?</p>
争来争去没个结果,最后只能去翻《皇明祖训》,当时正是依据这本书,将朱厚熜请进京当皇帝。按照祖训规定,思来想去,大家还是将人选定在藩王上。</p>
首先藩王血脉怎么说也要正规些,另外大明藩王数量不是很多,符合条件的就更少,人少就意味着可以更加精挑细选。至于旁人担忧的作乱,藩王手上根本没有实权,也翻不出什么风浪来,最后闹得再大无非也就是想要认爹。</p>
至于这点,嘉靖朝的官员沧桑一笑,他们跟皇上的斗争经验已经很丰富了,完全不怕!</p>();